刚刚过去的2010年,“通胀”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经济话题。尤其是9月份以后,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徐徐向下的线条,而判断通胀的主要指标CPI则直线上升,10月、11月,先后“破四”、“破五”,分别同比上涨4.4%和5.5%,创两年以来新高。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CPI同比上涨3.3%,12月CPI同比上涨4.6%。尽管2010年12月份CPI较上月5.1%的涨幅有所回落,但诸多经济学家及金融机构都认为,目前我国仍处于物价上升的大周期。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各级政府调控物价的努力在12月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对于2011年的物价走势也不能掉以轻心,确实有上涨的压力。
很快,一组数据印证了上述判断。
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0个城市的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显示,本月中旬(1月11-20日),国家统计局监测的近30种食品价格多数出现上涨,其中黄瓜、豆角等蔬菜价格上涨明显。
显然,2011年我国的通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如何治理通胀已成为国内经济界热议的焦点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治理输入型通胀要有全球化视野,需要对我国的进出口战略、外汇储备战略、货币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金融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整。
记者:关于本轮通胀的原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您认为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克崮:目前的通胀态势主要属于输入型通胀,是内外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内因有两个:一是货币投放多了。自“入世”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长期大幅“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人民币持续投放;2008年末至2010年上半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国内信贷投放过猛。二是生产成本升了。进入2010年以来,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外因是美国的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萧条、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继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两次向市场注入一万多亿美元“流动性”,通过“热钱”涌入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两条渠道,迅速造成我国的输入型和成本型通胀压力。这是根本原因。
记者:这种由美国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哪些挑战?
刘克崮:目前,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压力明显增大。2010年以来,央行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9.5%,创历史新高。目前一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低于0.3%,而中国国债收益率已高于3.1%。加息预期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我国,形成通货膨胀与热钱流入的恶性循环,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此外,量化宽松政策对我经济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美元持续贬值使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削弱了“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加息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都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面对这种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刘克崮:我国必须在全球视野下应对通胀,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有效管理与运用富裕的“流动性”;二是如何在“控通胀”的同时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对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要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办法,创造性地探索多样化的疏导渠道。而最根本的是练好内功,即保持中国经济自身的健康、稳定运行。
记者:那么您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自身还存在哪些问题?
刘克崮: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领域,均存在着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内在问题。(上接B1版)投资方面,过度投资现象普遍,投资效率低、可持续性差,巨量信贷投入助推了通胀压力;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某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的投资对相关产业、经济或就业的拉动力不足。消费方面,社会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加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机制缺位、结构性失业等因素综合作用,进一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出口方面,我国还面临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口红利衰减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挑战。
记者: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刘克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的进出口战略、外汇储备战略、货币战略、金融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整。
一是实施国际收支平衡战略。我国曾长期处于外汇短缺状态,外贸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出口创汇";如今,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过多,负面效应增加,却仍在继续攀升,必须调整"出口创汇"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一要调整进出口比例结构,逐步减少顺差,适当创造逆差,从而扭转持续被动增加美元储备与人民币投放的局面。二要调整出口地区结构,特别是主动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由对美大量贸易盈余转为收支基本平衡。
二是实施国际储备多元化战略。首先要调整我国的国际储备结构,增加黄金等其他储备,降低外汇储备比重。其次,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一是调整外汇储备形态,减持美国政府债券、房贷证券等国外证券资产,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股权投资,尤其是能源、矿产和成长型经济体房地产等资源性实物资产的股权投资;二是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适度增持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型经济大国货币资产,合理配置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储备货币比例结构。
三是加快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实力。政府和银行、企业的积极推动是有益的,从四个方面分步推进:一是支持企业、银行"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双边化、周边化、区域化,逐步向国际化递进。二是推动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贸易上采用人民币结算。三是逐步放开人民币对外投资,加速人民币"走出去"。四是在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
四是加快实施金融国际化战略。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很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总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还不到4%,远低于欧美大型银行40%左右的水平。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企业和人民币"走出去"有赖于金融"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的程度。当前是我国金融"走出去"的最佳时机,要抓住机遇尽快形成本土金融与全球金融并行结合、相得益彰的金融发展业态。
五是实施"两个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全球市场支持国内市场和互利共赢的战略思维,发展海外能源、资源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及民生产业。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国际视角下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原则,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保持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优势,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统筹配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国内优势产业走出去,国外高新产业引进来,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推动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改变以往大量出口原材料、进口高科技产品的做法,限制重要资源、原材料的出口,提高深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