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奥运会的形象大使”
背景:
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中,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生产的各种商品流通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在文化等“软实力”的世界影响上,中国未能获得同样的认同。由于文化差异和沟通不足,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及中国对世界的认知。
界别观点:
“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的绝好机会。”邓亚萍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单靠几个形象大使是不够的。现在要采取措施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奥运宣传员、中国的形象大使。“只有激发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才能把最好的中国展现在世界大舞台上。”
“一个城市的形象,首先表现在人的形象上,对城市的深刻感受,也是人留下的印象。奥运会期间,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记者和游客将进入中国,我们是文明古国,届时我们将如何展示礼貌、谦和、大度这些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提前面对。”令何慧娴等委员担心的是,在“软实力”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公共厕所进不得,烟头痰迹处处见,塑料袋儿满天飞;观众不懂得如何观赛,赛场嘘声、喝倒彩,不会做文明观众。“文明素养的提升工作不能是权宜之计,更不能是奥运前的‘一阵风’,而应当把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贯穿到今后的各项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之中,探索建立并完善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的长效机制。”
界别声音:
我们目前在法制意识、规则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与人文奥运还有明显差距。2008年奥运会将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北京办奥运,不仅场馆建设、道路交通、竞技成绩等“硬实力”要叫得响,市民素质、文明礼仪等“软实力”必须过得硬。
金牌不是第一更不是唯一
背景:
中国体育健儿近几届奥运会战绩不俗,2008年奥运会,中国作为东道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成绩有可能更上一层楼。然而,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却敲响警钟,明确提出:体育竞技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备战奥运形势十分严峻。根据近两年各项世界比赛奖牌统计表明,美、俄两国奖牌数依然明显多于中国。刘鹏的结论是,中国体育整体实力在世界体坛仍处于第二集团。
界别观点:
“不要把金牌数量多少与奥运会的成败划等号。”中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委员的提醒获得了很多人的赞同。“我不赞成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在金牌数量上,或者把金牌的多少作为检验2008年奥运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叶乔波委员直言:“当前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中,媒体关注更多的是夺取金牌,而对如何通过奥运会充分展示国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事实上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意义远远大于金牌。”
界别声音:
奥林匹克最重要的宗旨是“重在参与”。东道主选手在“本土作战”,当然要力争好成绩,但面对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他们背负了很大压力,若舆论再一边倒,高估东道主的实力,不利于运动员轻装上阵,创造佳绩。所以,中国体育健儿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对自己和世界体坛发展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识。
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大国。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群众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站不下一只脚,不少中小学学生还要在公路上进行跑步锻炼。几十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多是政府行为,绝大多数体育资源用在了专业运动员和专项运动上。在国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今天,借北京奥运举办之机,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探讨改革我国现有体育管理机制,让全民体育、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竞技体育在更科学、合理、协调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
实现真正的“人文奥运”
背景:
正式提出“人文奥运”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中国人对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奥运会的巨大贡献。北京于2005年2月23日公布了《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人文奥运的四大工程,即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文化建设推进工程、城市景观营造工程和社会动员志愿培训工程。
界别观点:
“要充分发挥举办奥运会的综合效应。在筹办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环境、交通、城市规划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张发强常委提出,要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与文化功能,把筹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作为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界别声音:
“人文奥运”的理念渗透和展示于奥运会整体的各个方位和全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顺利推进“人文奥运”的理念,除了成功组织奥运会与保障市民正常生活之间的融合,还要实现现代人文精神和奥林匹克赛事的有机融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进步文化的有机融合。“人文奥运”理念的成功实施需要依靠广大民众和社会多方位的共同努力。只要有了良好的组织和社会的积极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在奥林匹克历史进程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