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市场化,医疗卫生体制公益性正在逐渐淡化。改革不到位,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造成“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现状一:医疗卫生公益性淡薄
[数字]:我国医疗制度的公平性在世界上仅排在第118位,倒数第四。
[分析]:目前,医院的公益性淡薄了,越来越成为少数有钱人看病的场所,而广大老百姓却因为看不起病而叫苦不迭。造成这种局面也不能归咎于医院走市场化路线,只能说我们在改革的同时忽略了医疗卫生公益性的维护。医患矛盾的突出源于医疗卫生体制公益性的淡薄。
[途径]:卫生部副部长黄杰夫认为:应提倡各级医院把过去行之有效的、便宜的诊疗方法和手段重新使用起来,用较少的费用去诊治疾病,医院服务应是“薄利多收”,要扭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不良倾向。
现状二:医疗补偿机制不健全
[数字]:国家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八五”期间的2.37%下降到了“十五”期间的1.66%。
[分析]:究其直接原因,是医疗卫生行业对“经济指标”的高度依赖,“自己养活自己”这种现象在公立医院也相当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卫生事业的基本投入不够,对群众基本医疗的负担不够。而且,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考核时,要求“经济指标”每年要上升一定的比例,这对医疗费用的高速上涨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途径]:高润霖委员认为,应改变医疗服务机构创收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严重不公平现状,并逐步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现状三:医疗政策引导不足
[数字]:1990年医院门诊费用是人均11元,住院费是人均473元,而到2005年分别为127元和4662元。
[分析]: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的就医习惯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不足。目前群众的就医习惯,无论病无大小和重轻,都要求得到“最高技术的治疗、最好质量的服务”。目前医疗保险政策是一个“倒三角形”政策:同一种病,到三甲医院住院和治疗定的费用标准要比二甲、一甲医院的高,在目前群众的就医心理下,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想到大型、设备齐全和好的、专家多的医院进行服务,而不是按病种和实际需要来就医。
[途径]:董志伟委员建议实行医药分开核算的制度,增加医疗机构的技术含量收费和服务收费,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支出。此外,应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鼓励“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这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有效途径。
现状四:医疗保障水平不高
[数字]:全国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只有1亿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仅有20%左右。
[分析]:现阶段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医保覆盖面还不够宽,城镇下岗失业、低收入人群以及自由从业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参加保险。城镇非就业人口大多没有医疗保险,即使参加医保者,个人自付比例也较高,高额医药费用相当部分仍然需要个人自付。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虽然较大,但由于筹资额度较少,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途径]:民革中央有关提案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类型、有层次”的基本原则,逐步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纳入不同的医保范围,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现状五: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数字]:据统计,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分析]:我国各种优质医疗资源明显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大医院,而基层发展缓慢,甚至萎缩,这一现状也大大增加了群众的就医成本。基层和农村医疗机构技术落后、设施陈旧、人才匮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导致患者舍近求远到大医院看病,增加了各方面成本。
[途径]:九三学社中央认为,政府要加强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制定有效、长远的培养计划,制定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建立培训出符合社区和农村要求的全科医生;保证符合资质要求的医护人员进社区和农村工作,提高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