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怀念‘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那时的农业品种创新工程,全国各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发挥了极大作用,特别是省以下的地区农科院,占了70%。它们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3月6日上午农业组的小组讨论会上,来自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程顺和委员,就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发言时,谈到农作物品种改良时充满了感情。这个话题马上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我们现在吃的粮食,仍然是那个时候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来自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王海波委员抢过话茬,“那时,我们农业科研单位根本不用操心科研经费,只管专心培育新品种就行。”
“农业部在这方面的角色已经变了好多次。从原先的‘主攻手’变成后来的‘二传手’,到现在又成了‘直通车’。”农业部老部长陈耀邦常委接过话题,用形象的比喻分析了农业部在优良品种培育工作中的变化。
程顺和委员再一次语出惊人:“现在的农业科研创新好比‘鸡生蛋时抓把米’。新技术好比‘鸡生蛋’,传统农业科研技术好比那一把‘米’。只有新技术研究需要时,才会想起传统农业科研技术这把‘米’。”
会场上顿时发出一阵耐人寻味的笑声。
程顺和委员最后建议说:“当年的做法是一套成功的农业创新科研经验。现在应该逐步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研创新机制:由农业部、种子工程公司、各分公司、涉农高校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相结合,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