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举办全国定点扶贫工作培训班,农工党中央受邀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介绍其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大方县开展贫困山区同心助医工程的情况。
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问题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工党中央长期关注的课题。多年来,以医药卫生、环境保护方面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农工党持续发挥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山区农民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高层重视 各方支持
“总觉得还有些东西可以写在报告里。”培训班举办前几天,同心助医工程负责人、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刘峻杰在办公室里反复翻阅报告。也难怪,不光刘峻杰有这种感觉,对于所有参与毕节地区和大方县助医行动的人来说,这落到纸上的几页报告,如何能全部表达大家多年来的付出与艰辛?
早在2008年1月,时任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就组织相关人员到毕节大方县调研。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深深触动了桑国卫及同行人员的心。“如何发挥农工党医药卫生人才众多的优势,为当地老百姓真正做点什么来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随后两年时间里,桑国卫等多位农工党中央领导人数次组织专家学者,踏上大方县的土地开展调查研究。2010年7月,农工党中央正式启动“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同心助医工程”项目。主要任务是对大方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示范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项目确定后,农工党中央很快成立了以桑国卫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几年间,小组成员的足迹踏遍大方县34所乡镇卫生院和300多所村卫生室。与此同时,农工党贵州省委协调省相关部门成立了项目承办领导小组,国家、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动参与,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如何支持做好该项目的标准化建设。“该项目实际就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医疗卫生扶贫项目。”刘峻杰跟许多人都有同样感触,就是大方县——这个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的贫困山区县,已经成为农工党中央自上而下的第二个“家”。
深入实际 精心规划
“大方县乡镇卫生院的房屋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前、90年代前建盖,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房子设计不合理。而且卫生院的科室设置不全,管理服务也不到位。”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经济科技法律处处长张铭彩向记者一一细数在大方县遇到的困难。
面对如此状况,如何实施好项目成为摆在农工党中央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我是病人,我会提什么要求呢?”农工党中央决定从硬件方面入手,立足实际,采取“填平补齐”的方法,确立了硬件建设标准化、科室流程规范化、病人服务人性化、医院管理科学化的目标。
“我们根据各医疗机构建设实际和服务功能定位,为每一个项目都量身定制了一套实施方案,共制定了240个方案文本。”张铭彩说。
“在大方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贫困县里,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病求医往往要穿越几百里山路。”每次回忆起第一次去大方县的情形,刘峻杰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也难怪,刘峻杰曾在毕节地区挂职三年,每天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感情相当深厚。
大方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许多乡镇距离县城太远。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建立了大方县农村医疗卫生紧急救援服务体系。“我们不但捐赠了总价值678万余元的24辆流动医疗服务车和两辆‘流动医院车’,还培训了171名急诊急救人员。”
“不能光抓硬件,软件也得跟上。”作为以医药卫生界和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农工党深知提高医护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桑国卫曾表示,抓好人才培训是同心助医工程项目的关键。为此,项目组在大方县开展了16期35个班次1981人次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旨在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
成果丰硕 亮点纷呈
据介绍,截至目前,农工党中央投入助医工程资金4400万元,大方县投入资金2000万元。“目前实施的33个乡镇卫生院和204个村卫生室中,已经完成31个乡镇卫生院和160个村卫生室改造项目。”从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到设备配置、机制体制改革,几年来,农工党中央在大方县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路子,大方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感受最深的还是老百姓。”张铭彩告诉记者,如今,但凡病人来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到整洁、温馨的环境和便捷、优质的服务。“大家看病再也不用往大医院跑了。”2011年,中央统战部等部门将农工党中央“同心助医工程”项目评为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2012年9月,贵州省卫生厅组织省市的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评估验收。如今,该项目已在贵州全省示范推广,卫生部给予高度评价。下一步,农工党中央将继续完善,争取让该项目成为全国示范。“再高的评价,也抵不过老百姓一句感谢。”刘峻杰告诉记者,大方县如今流传一首诗:同心同德同向前,同心助医民心甜。照光化验不进城,防病治病到家庭。医院温馨人性化,康复休息有花园……“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共十八大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对于农工党中央来说,2013年又将成为其扶贫工作的新起点。(汪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