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关于提升中国艺术节国际影响力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文化部办理
提 案 人:吴玉霞
主 题 词:艺术,文化艺术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中国艺术节是具有全国性、群众性的重要文化艺术节日。自1987年在京举办以来,每两或三年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轨,其功能与社会影响力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逐渐发展为“文化、经济齐头并进”。通过20余年的实践积累,中国艺术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通常为15至20天的中国艺术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所在省、市的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体现的是“主线传承、支线创新;纵横联动、环环相扣”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文化的盛会,是优秀艺术作品争奇斗艳的园地和艺术家展现才华的舞台,更是人民群众欢乐喜庆的节日。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并关注艺术节的活动,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艺术节题写了节名。从第一、二届主、分会场的展演、展览,到第三、四、五届的经贸活动融入,以及第六、七届“中国文化大奖”等各类奖项的设立,艺术节参与节目的质量与档次不断提升;而第八届重点剧目演出经营权的拍卖,则探索了舞台艺术作品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改变了过去舞台艺术作品只重视创作、获奖而忽略市场的局面。
中国艺术节作为高水平的综合性艺术活动,荟萃众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及优秀艺术人才,选定包括民族音乐、交响乐、中外歌剧、舞剧、戏剧和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皮影、木偶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剧(节)目,以及举办美术、文物、书法、摄影、影视、民间工艺品、民俗文化、图书音像等门类的展览展示等活动,集中反映我国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成果。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文艺事业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中华民族,13亿中国人举办属于自己的艺术节应该与世界分享。从首届的“丰富多彩、健康快乐、团结进取”到五届以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从由国内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组织演出兼有群众性活动,到邀请国外优秀剧目参加庆贺演出;从区域性文化特色展演、展览到高水准艺术作品评比,艺术节日趋成熟完善。为提升中国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建议:
1、加大艺术节宣传力度。文艺活动不同于体育竞技有超强的刺激与感召力,但文化却是注入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生活景象。作为国家级的艺术节,用好平台、畅通信息,像体育竞技和大型运动会一样引起媒体的重视与传播是泱泱大国应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理念。而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评论家,建立懂艺术、讲真话、说实话的评价体系,激发创作灵感,丰富人民生活,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意义重大。
2、继续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理念,建立财政拨款、社会赞助与经营收入相结合的多元筹资机制,利用艺术节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影响力,通过冠名、广告、专有权转让、经营权拍卖、门票收入、社会支持等方式扩大营销渠道。
3、提升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中国艺术节不仅仅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展示、交流与借鉴的平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有理由向世界开放,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优秀剧目“走进中国”、“走近中国”。以舞台艺术的展演和交流为纽带,将国外优秀艺术作品“引进来”,让广大中国老百姓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国际一流的舞台艺术,从而促进中国艺术作品和艺术节“走出去”“走进去”,与外国舞台艺术作品公平竞争,接受国际文化艺术市场的检验。(本人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艺术节活动,特别是萨尔斯堡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和澳门国际艺术节等,从参与或观察中发现,当地艺术节期间外环境营造的节日氛围之浓厚可谓深入人心!无论是当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无不被随处可见的宣传广告深深吸引并参与其中,印象深刻的是艺术节期间品种多、内容多;亮点多、反响多;名目多、国家多)。通常参加类似有影响的艺术节,也是艺术家及其艺术团队热心与期盼的艺术活动,演出运作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活动,艺术家们更看重艺术平台与艺术展现。
4、尊重知识、激发产业。对艺术作品中受欢迎的专有标识、图形、人物造型、吉祥物、徽标等无形资源以及具有纪念、开发意义和市场竞争力的物品转为特许产品并形成产业链是达到文化、经济双赢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成功案例:《哈利。波特》极其延伸产品所带动的巨额财富)。此外,通过招标、买断、竟拍、转让相应权益等途径,包括制定艺术节捐赠赞助活动相关优惠政策、丰富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等,广泛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拓展运营模式。(成功案例: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省重点剧目演出季活动对《家住长江边》、《大三峡》、《大别山人》3个剧目共8个拍卖标的(5场/包)演出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本次拍卖会总计拍卖金额为189.5万元人民币,超出起拍总价(85万)104.5万元)。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17个设区城市广泛展开,期待新经验、新思路,在更大的范围提升影响力。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