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安门医院销售量排名前十位的院内制剂,零售单价都低于实际成本。”王阶委员了解到,中药院内制剂通常都是由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验方而来,价格便宜、效果明显,一直深受患者欢迎,但包括广安门医院在内的不少中医医院目前都存在制剂成本与价格“倒挂”的情况,停产的品种越来越多。
中药制剂是中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近年来却呈现老品种骤减、特色缺失、新品种研制基本停滞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再注册期间,我国九省、直辖市共注销18347个中药制剂,十多年来北京市医疗机构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数量由147家减少至49家、注册制剂品种由7000余个减少到3419个。
“一个制剂品种从申报到批准生产至少需要3到5年,程序多、要求高、费用贵,使得多数医疗机构望而却步,只得减少申报和生产。”王阶说,如此,中医院的特色无法得到更好发挥,中医的学术进步也受到影响。
对此,王阶建议,优化审批方法,简化在临床长期使用的古方、秘方、验方的申报程序。另外,完善中药制剂成本的核算机制,建立制剂定价的联动机制,适度放开中药制剂的利润,充分考虑各种成本上涨因素,调升院内制剂零售价格与成本价格之间的上浮比例,调动各方积极性。
此外,可以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建设区域配制中心或依靠符合GMP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对于工艺成熟、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中药制剂应该列入医保目录,或按品种、支付的比例纳入医保报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