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仪 揭春雁)实体经济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力。新形势下,广东如何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近日,广东省政协召开“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专题座谈会,共同为振兴实体经济建言献策。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参加会议,并要求参会的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听进去,动起来”,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强省转变。
“香港企业在广东地区拥有世界级的工厂以及全球采购销售网络,拥有先进的资讯科技和强大的服务业。同时,香港还拥有全球的品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省政协常委、香港四洲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戴德丰认为,香港的创新资源应该与广东制造业的优势充分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省政协常委、澳门森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梁树森则认为,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是新形态下创新发展的优先路径。他建议,广东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步伐,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以参股和技术成果转化等多元化的方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的科技创新工程。
这与省政协常委、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戴卿林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民营企业有高度的市场化经验和国际开拓进取精神。如果将民营经济引到国防工业中,对国防工业和民营企业是双赢。
省政协常委、中华兴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泽伟则提出,应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中进一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的计划,打造更多的品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及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突破能力,从而成为广东实体经济的形象代言人。
“大企业体现实力,体现形象,中小企业体现活力,体现就业。”省政协特聘委员江佐中提出,政府出台政策,不要忽视了中小企业,要出台普惠性政策。
“目前,钱是在金融体系内部中打转,信贷资金的流向不顺畅。”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黄西勤直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她建议,成立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母基金,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资金的扶持性、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和银行资本的充裕性结合起来。同时,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公共的服务平台,使政策快速地落实。
发展实体经济关键在人才,难点也在人才,多位政协委员就此建言。省政协常委、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梁昭贤表示,政府要为人才创造更好的软环境,加强对技工院校的投入。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互动,定向培训。同时,企业要引入全球一流人才,也要在工作机制、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
徐少华就委员们提出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广东省是以制造业立省,过去30多年,制造业支撑广东省经济崛起,也是今后广东省迈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干,但目前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他表示,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部署要求,打造“广东制造”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