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图片

首页>委员风采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访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委员袁慧琴

2024-08-2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袁慧琴(右一)为青年演员讲解动作要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袁慧琴 十二、十三、十四届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委员,工京剧老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

20余年时间里,几乎每一年的央视春晚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老旦在戏剧舞台上大多是绿叶的位置,想挑大梁绝非易事,但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是个例外。

出道以来,她主演过《杨门女将》《红灯记》《对花枪》《李逵探母》《罢宴》等京剧剧目,先后荣获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殊荣,被戏迷誉为“千面老旦”“当代老旦第一人”。

舞台上,她是《对花枪》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姜桂芝”,是《红灯记》中经凄风苦雨却始终意志坚定的李奶奶,还是《杨门女将》中百岁出征的“佘太君”……舞台下,作为连任三届的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委员,她结合本职工作,深入调研,认真撰写提案建议,持续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鼓与呼。

袁慧琴始终认为,为传统戏曲寻求新的发展之路,是她的职责使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京剧要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被更多年轻人认识、喜爱和传承。”

“原来京剧这么美”

“李逵,儿呀,我的铁牛娃呀……”当舞台上的字幕打出“李母 袁慧琴饰”一行字时,袁慧琴身穿老斗衣、手持拐杖,缓步徐行登台。

观众的目光齐刷刷地向她聚拢,一亮嗓,掌声四起。侧幕旁,工作人员也按捺不住激动,不时按下快门。这是7月16日晚,梅兰芳大剧院的一幕。

坐落于北京西城官园桥东南角的梅兰芳大剧院,是众多票友扎堆的地方,也是时下里年轻人感受京味儿文化的好去处。作为京剧界的“角儿”,袁慧琴经常在这里演出。很早前,就有网友在论坛中发帖表示激动,“翘首以盼,首都见。”

演出当天,能容纳近千人的剧场几乎没剩什么空位。演出结束后,很多戏迷久久等候在剧场大厅,只为与“角儿”合张影、签个名、说句话。唱了大半辈子戏、登了无数次台,但袁慧琴依旧保持着对舞台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那天演出完其实很累了,但看到他们特别高兴,在后台和他们交流了很长时间。”

“看到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身影,很感动。”谈起京剧以及热爱京剧的年轻人,袁慧琴的眼神清澈明亮,语调铿锵有力,透着股戏曲演员特有的精气神。

其实,为了普及戏曲文化,袁慧琴做过不少努力。让传统戏曲“破圈”,她既是思考者,也一直是创新者和践行者。

“戏曲发展最难的时候,一场戏下来,台上的演员甚至比台下的观众还要多。”袁慧琴知道,对于一场京剧来说,即使满座,也只有近千位观众。“要想让戏曲艺术像蒲公英一样广泛传播,需要更多现代的技术和手段。”

了解袁慧琴的人总是评价她为“时尚老旦”。各种社交媒体,袁慧琴总是最先注册的那一批,台前幕后的故事,她乐于和观众们分享讨论。“我始终相信,只要运用得当,现代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增添更多的魅力。”

为了让京剧拥抱更多年轻观众,2002年,在袁慧琴的推动下,《契丹英后》被拍成6集京剧电视连续剧,她扮演的萧太后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从舞台表演到电影拍摄,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演员的要求也是天壤之别。”袁慧琴说,戏曲讲究程式化、无实物表演,演员要一气呵成、一演到底。“而电影拍摄需要机位变化、灯位调整、道具适配,时间也被成倍拉长。”那段时间,袁慧琴经常要拍到深夜。

“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反响非常好。”2003年,这部京剧电视连续剧荣获第22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弥补了“飞天奖”戏曲片奖10年来的空缺。

尝到了跨界融合的甜头,袁慧琴在繁忙的舞台演出之余,又紧锣密鼓地拍摄了《杨门女将》《哥哥你走西口》等京剧影视剧。此后不久,她还带着主演的戏曲数字电影《对花枪》,跨越太平洋,参加中美电影节并荣获大奖。很多“90后”“00后”,正是因为看了这些影视作品,认识并爱上了京剧。

多年后,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大学生还给袁慧琴寄来一封长信,信里写道,“袁老师,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契丹英后》,让我对京剧深深着了迷,不仅在大学时选修了京剧课程,还鼓起勇气参加了不少戏曲比赛。这门古老的艺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很感谢您。”

“这些年来,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能够把更多年轻人‘领进门’,领略京剧之美,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袁慧琴说。

10余年履职过程中,袁慧琴还通过撰写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致力于为传统文化插上现代传播的“翅膀”。

“除了抓住年轻人,想要让京剧留得住、传得开,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不久前,首期国家京剧院少儿京剧团开班仪式在京举行,“很多孩子们在没接触戏曲前,因为听不懂看不懂,会觉得这件事很枯燥,但通过这些天的讲解和互动,不少孩子由衷感叹,‘原来京剧这么美’。”

“比起唱法和技巧,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袁慧琴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牢牢扎下根,“相信未来他们会成为传播京剧、传承国粹的重要力量。”

用力托举 薪火相传

“这一段一定要注意节奏”“这句要突出身体的表达”……见到袁慧琴那天,她正在人民剧场《杨门女将》的排练现场,细心指导青年演员的每句唱词、每个动作。

袁慧琴站在台下,时而双眉微蹙神情凝重,时而扶下滑落的眼镜,压低声音语速放缓。演员们在台上,听得认真、学得专注。

“学习戏曲艺术是漫长又艰辛的历程,越是经典的传统剧目,越需要不断锤炼、加工,才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京剧的魅力。”袁慧琴深知,面对着流行文化和物欲横流的冲击,能够坚守在舞台上的青年演员很不容易,“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

“京剧发展了200多年,正是一批批优秀艺术家的向上托举,才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源源不断地流传下来。”采访中,袁慧琴总说自己很幸运,曾受到过多位恩师的启蒙、提携与照拂。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京剧的未来永远属于青年。一代代前辈把接力棒交给了我们,作为京剧演员,用力托举,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把前辈艺术大师留下的宝贵经验和艺术品德传递给青年演员们,我们责无旁贷。”袁慧琴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不久前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的《李逵探母》,便是袁慧琴带领学生杨杨共同完成的。“京剧艺术讲究‘传帮带’,应该给年轻人更多上台演出的机会,只有穿上、扮上,真正与观众见面,才能更加勤学苦练,提高表演的深度。”

从“舞台”到“讲台”、从“名角”到“教师”,她将自己40余年的舞台经验倾囊相授,设身处地帮助学生们解决艺术难题,为他们打通艺术思路。

“有时候见到学生练功不勤,很替他们着急。”袁慧琴一直记得师父李金泉的嘱托:“艺术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就是两个字:苦练。”如今,袁慧琴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

“青年演员有他们的优势,他们更加善于运用现代手段,更懂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为京剧赢得更多的流量,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袁慧琴说,但“破圈”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在“守正”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传统戏曲的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所以我总提醒他们,要沉下心来,踏实练习基本功。”

言谈间,袁慧琴再次扶了扶滑落的眼镜,眼神中透露着对年轻一代的希冀,就像当年的师父一样,谆谆教诲、殷殷期盼。

一位青年演员这样形容她眼中的袁老师,“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候临近毕业,我的毕业演出剧目《对花枪》是袁老师的经典唱段,很想得到她的指导,却不巧碰到她生病住院。”袁慧琴得知后,担心学生受到影响,坚持在病床上教学。提起当年的往事,袁慧琴笑着说,“当时的演出任务很重,住院还恰巧有了更多的时间教学。”

“走出去”,让中国戏曲惊艳世界

近年来,除了是戏迷喜爱的“千面老旦”,袁慧琴还多了很多社会身份。作为连任三届的“老委员”,对她而言,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再单单只是唱好一出戏,演好一个角儿了。”

为了不负所托,除了本职工作外,袁慧琴积极参加相关调研活动,为行业呼吁奔走。每年全国两会上,她抓住每一次机会为戏曲的传承和发扬鼓与呼,12年来,始终如一。

虽然戏曲是一种传统艺术,但对于戏曲的革新,袁慧琴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近年来,国家京剧院积极创排优秀作品,推动传统艺术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京剧艺术“走出去”,也成了袁慧琴关注的重点。

2010年,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世界对京剧艺术的充分肯定,京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袁慧琴骄傲地说。

2017年,袁慧琴带领国家京剧院代表团走进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瑞典三国,为海外观众带去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京剧艺术讲座。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如何在两个小时里让毫不了解京剧又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海外观众理解京剧,袁慧琴思考了很久。“虽然在国内也多次做过京剧普及讲座,但那次海外讲座压力还是很大。”

“心里虽然忐忑,但我始终相信,中国戏曲一定能够惊艳世界。”袁慧琴举例说,京剧不同于国外的歌剧,布景全部“带在”演员身上,通过演员举手投足的虚拟表演,观众就被带入特定的戏剧环境,“这样的文化和智慧,我们绝对要有足够的自信。”

经过袁慧琴的精心准备,她将表演和讲座穿插进行,深入浅出、简练精准,“每一场的反响都非常好,有一个哈萨克斯坦的小女孩甚至央求父母开车四五个小时,去到另一个城市,只为再听一场我们的讲座。”

近年来,经过更多的普及和宣传,海外“戏迷”越来越多,这让袁慧琴很是欣慰。但她也意识到,“京剧的质量,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上,对于弘扬京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袁慧琴提出了4个“下功夫”,“在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国外受众听得懂;在易于交流上下功夫,让国外观众有所感;在易于传播上下功夫,让海外受众喜欢听;在易于感染上下功夫,让海外受众有所得。”

关于戏曲艺术的一切,袁慧琴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2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如流水般,悄无声息地划过。

从孩提时期接触戏曲,到在梨园舞台倾情演绎,再到自觉传承中国文化,戏曲与她,早已合二为一。“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袁慧琴感慨地说:“人生如戏,无论哪一出,都要演精彩。”

(记者 郭帅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