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大会发言
编者按
10月9日-11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协商议政。本报将从“学习贯彻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文化思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摘编部分大会书面发言。今天摘编的发言围绕的专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敬请关注。
九三学社中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连通国脉。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总书记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充分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成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然而我们对传统科学文化的发掘继承弘扬还远远不够,重视不足,影响到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天文、地理、数学、农业、医学、建筑、工艺等诸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更蕴含着古代科学家创新和求实的科学精神。然而,很多重要的传统科学文化,尤其是古代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并没有被正确认识,更不用说发扬光大。
二是缺乏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系统挖掘。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渗透于各个学科领域。然而,这些宝贵的科学成果及其蕴含的科学创新精神未能系统地挖掘整理,“传家宝”黯然失色。
三是缺乏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广泛宣传。由于历史原因,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载体如文献、文物等分散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国内则散布于各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中,很难进行集中、系统、有条理、有脉络的展示和教育。由于当前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传统科学文化的精华至今仍不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更是缺位。
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和社会对传统科学文化教育的投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有关保障措施的规定,加大政府投入并引导社会加大对传统科学文化教育的投入。发挥并整合科普各相关部门的专长,设立专项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梳理适应当下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环境所需的传统科技创新案例,便于宣传推广转化利用。
二是探索建立传统科学文化实践基地。在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实践基地。建立中国传统工程、传统医学、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等领域的科学文化实践基地,综合利用跨学科知识和技术开展相关研究,面向社会公众,拓展培育兼具传统和现代科技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
三是将传统科学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教育应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科技史纳入高校全体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而不是选修课,在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都贯穿科学史教育。同时充分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将科学史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各类科学传播机构,兴建更多科学文化传播基础设施,出版更多、更好、更通俗易懂的科学史普及读物。
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姚爱兴: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作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多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文明古国地位还不相匹配,文化领域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
建议:
一是聚焦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和保障,为国有文艺院团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完善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自媒体“部门监管+行业自律”体系。
二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将优质的文化产品直接送达基层,不断提升政府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提升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
三是聚焦文艺精品创作更好满足人民期待。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扩大能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反映人民心声、抒发人民情感、表现人民奋斗、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四是聚焦破除束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引领,推进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加强市场监管和反垄断工作,健全文化产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消除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五是聚焦培育良好文化生态,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大力营造文娱领域风清气正的氛围,涵养清朗文娱风气。突出互联网平台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治理。
六是聚焦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体系,形成多层次、高质量、健全完善的文化法律制度体系。完善区域协同立法运行与保障机制,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创造性开展立法工作,解决好特定区域在文化领域中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常委、民革中央原副主席高小玫:加大社会参与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新时代人民群众新兴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关照的内容。近年来在国家政策规划引导下,各级政府持续投入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供给能力在提升。但同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突出的短板弱项,需在政府、社会、全民“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向上,从政府治理层面检讨问题,落实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实践。
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是效果上,居民感受度不高。财政出资的“文化配送”或“购买服务”,面上配送常常供需不匹配,精品配送供不应求,与社会的期望尚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社区学校的服务产品较为初级,无法满足新的需求。
二是行政上,计划思维和管制惯性痕迹较重。供给包揽式,内容单向“配送”,往往供非所需,导致有的财政精品项目只能沦为点缀,且公共资源分享显失公平;工作定位弹性,因而随意、应时而变;轻视社会化,“社会力量的参与”仅体现在“被购买”,自主生产的服务产品无门进入社区,因而与社会机构对接的规范性差、采购监督力度弱。
建议:
一是转变认识和理念。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政府“购买”式供给应限于“基本”需求,而政府履职首在服务、重在服务。理念上,确认服务对象之主,将产品的决定权交给民众,“惠民”在于自主“选”而非被“配送”;认识社会之能,看到基层文化服务的动力和创造力只能在社会、在市场;纠正服务免费观念,政府和个人都要克服“免单”思维,免费不现实,缺失价格因素也终将伤害服务产品的创新。
二是改变行政做法。服务导向之下,充分尊重社会力量和市场逻辑。一方面,变政府“包揽式”为协同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少“配送”多“配合”,着重支持社会化服务供给及居民社团的文化活动;积极送保障搭平台,社区人员配备要确保对接社会化服务,从管理上呼应其所需,让社会力量能够主动参与、乐于创造。另一方面,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之投入效能。政府购买项目,必须程序规范,运作公正、透明。要强化项目效果评价,尊重服务受众的体验和评议,实行与管理问责及服务机构续签挂钩的第三方评估。
三是拓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践。引导社会文化服务进入社区,依市场机制提供价格普惠、付费可享的服务,乐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壮大。要尽力挖掘社区沉淀的公共资源,理清关系、疏通阻碍,助力社会化服务降本,也为解决公共文化存量资源配置低效问题探索机制路径。热情接纳各种新形式文化供给。促进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细分发展,让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更多需求,也对接文化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美好生活。
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张雨东: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专章阐述。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备,在此基础上,《决定》聚焦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有关部署,必将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达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目的。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关键是要在已经解决了公共文化产品“有没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
建议:
一是注重发挥经济体制对文化服务的直接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文化,必须利用好生产和消费直接互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文化创作与需求的原动力,使文化创作与社会需求更加直接地联系,满足大众文化消费、审美消费的需求,大众大流行,小众小流行,形成多样的文化品种和品位、便捷的文化供求关系。发挥市场对文化创新的激励作用,使各种体制的单位和组织,都能因创新而得到社会肯定,使个人都能因创新而得到单位和组织的肯定,形成思想活力竞相迸发、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文化品种和品位更加多样的繁荣局面。
二是注重公共文化供给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文化必须指导生活、改良生活,帮助人们树立生活信念,感受生活快乐,激发更为持久和广泛的社会需求,形成文化作品的生命力。这需要创作者深入社会、深入群众,观察生活,产生激情,形成真知,倡导理性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心理,提高创作的思想性。同时,文化要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价值观支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财富意识、竞争意识和能力意识。
三是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要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要注重用新技术新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要聚焦服务效能、创新治理模式,更要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政府和社会关切热点,实现功能再造和价值重塑。着力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联盟、体系和联合体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可借助数字化力量,努力构建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云平台”,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常态化展示、开放式供需的数字平台,支持专业院团、文化企业、民间文化机构和个人作为“文化供给主体”上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开放式中央厨房”,实现全数字化流程管理。
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燕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适应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旅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实现文旅产品创新发展、文旅内容高效供给、文旅市场跨界融合,不仅是促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
当前,在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创新文化表达方式,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有效提升游客对地方文化的体验感、满意度和获得感,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任务。
建议:
一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建立挖掘选树机制。要聚焦区域建设定位和自身产业特色,打造更多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要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要大力提升精品意识,将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纳入旅游产品线路、将更多特色文化内容注入景点景区,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不断提升本地文旅品牌影响力和内在价值。要大力发展乡村文旅,挖掘乡村独特文化符号,转化乡村振兴成果,打造“农文旅+研学+赛事+艺术”等乡村文旅模式,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二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时制宜,建立科技赋能机制,积极培育数字化文旅场景,激活文旅融合新业态。要加强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文旅大数据平台,为游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体验和服务。要加强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提升文旅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发展互促互进。
三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势制宜,建立产业协同机制。要优化“文旅+商业”模式,提升文旅融合水平,建设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商圈。要强化“文旅+演艺”模式,不断完善和拓展演出场馆类型和数量,形成特色演艺群落。要深化“文旅+教育”模式,持续提升研学旅行的价值感、获得感,打造集教育、体验、旅游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的深度融合。
四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建立培育扶持机制,通过政府引导、联动互通、产品融合等策略,不断延伸文旅价值链和产业链。要积极构建“大文旅”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地区联动、政企合作,统筹各级各类文旅业态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引进专业化、高素质的文旅人才,实现市场共建、线路共推、资源共享。要积极推动政策扶持,加大金融政策支持,探索设立各类文旅研发基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要积极改善文旅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文旅产业中的各项商业行为,持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数据和科技新要素的作用,建立新时代以游客满意为核心的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常态化开展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
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常委、民革山东省委会主委孙继业: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
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前文化消费市场已呈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如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发展仍任重道远。据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艺创作缺乏精品。艺术创作理念陈旧,舞台表现时代感、科技感不强,吸引力、感染力不足。文学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是高端人才青黄不接。文艺创作队伍参差不齐,年龄老化、梯队层次衔接不够,地方戏曲、文物考古、非遗专业人才紧缺,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
三是数字赋能有待融合。数字技术催生文化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智慧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线上美术馆成为新潮流。目前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环节还存在短板,大众数字文化需求尚难满足。
四是文物遗产活化不够。各地博物馆机构、藏品、基本陈列展览数量虽多,但宣传展示渠道单一,活化利用处于相对保守状态。非遗与现代生活连接方式和路径不够丰富,一些非遗项目传承困难,活态展示还有差距。
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破除“等靠要”思想,积极与市场融合,鼓励各地文化场馆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激发文化机构内生力。优化数字赋能驱动力。重视和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对典籍、文物、非遗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打造智慧化、沉浸式体验,使历史“活起来”。提升人才引育集聚力。强化文物全科人才培养,加强古建筑专业学科建设。建立非遗传承人、传播人、研究者等人才矩阵,实现非遗传承“老、中、青”有序衔接。
二是推动文艺园地百花齐放,要坚持作品为王,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引导文艺家、作家重心下移,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坚持平台为基。积极开展全国性重大文艺活动,整合城乡各类空间资源,利用特色街区、旅游景点、网红打卡地等打造演艺空间,提升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坚持统筹为要。探索重大文艺创作“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一批高品质、有流量的精品力作。推动戏曲、影视等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以互动式数字演播等形式,扩大受众群体,提升艺术效果。
三是助力文化遗产绽放新韵,建立文物数字资源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开展重要文物、精品展览、珍贵馆藏文物的数字场景再造和线上展览展示,让观众通过视、听、触等多重体验深度融入,使更多文物活起来。激发非遗新活力。突出活态传承,以“非遗+”传播方式,将戏曲、民俗艺术等非遗项目融入课堂、企业、社区、景区,让非遗元素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