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吴桥杂技、蔚县剪纸、井陉拉花、乐亭大鼓、藁城宫灯……散落在燕赵大地城镇乡村之间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河北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如何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进一步推动全省民间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日前,河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新闻出版界部分委员与省文旅厅、省文联有关同志面对面协商交流。
河北持续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创建了一批特色品牌,有的民间文化艺术享誉省内外,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对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但众多民间文化艺术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让民间文化艺术更好“活下去”,成为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要在省级层面出台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专项规划。”桑献凯委员说,要分门别类对省内各地美术、音乐、舞蹈、说唱、杂技等不同种类的民间文艺项目,制定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的扶植和发展计划,让散落在乡间村落的民间艺术拥有专属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此外,建议设立省级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贴息贷款服务,对民间文艺团体进行补贴,为民间艺人提供补助,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
在王旭辉委员看来,深挖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是传承的重要保障。她建议,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民间艺人,深入研究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技艺特点和文化寓意,按类别、地域建立名册,详细记录艺术形式名称、传承人信息、艺术特色等内容。同时,支持民间艺人特别是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并依托学校将民间艺术融入音乐、美术、社会实践等课程,营造技艺传承氛围。
民间文化艺术存续发展的关键在自身造血能力提升。协商会上,委员们从省内到省外,列举了诸多具有影响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为民间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杨晓虹委员提出,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借助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借势借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将其纳入地方特色文化建设范畴,依托代表性项目打造地方特色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同时,深挖民间文化艺术的产业价值,通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孵化文旅产业,适合发展文创产业的,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基地;适合表演的,着力打造精品,形成特色表演型产品输出基地。
“运用新媒体赋能产业和品牌输出。”胡鹏委员认为,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借助新媒体力量,构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提出,相关县区筛选具有产业潜力的民间文化艺术项目作为核心IP,创新传播方式,通过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发布相关项目资讯、图片、视频等增加曝光度,吸引更大范围的人群关注,促进民间文化艺术从“地方记忆”升华为“全球语言”,构建起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范式。
在守正创新上加大力度,做好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宣传推介工作,加强监管,改变重创建、轻管理的情况……省文旅厅、省文联的同志表示,要认真吸收委员意见建议,让民间文化艺术既要传承下去,又要创新发展,绽放时代光彩。(记者 高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