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作为今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充分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中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极具开创性和探索性,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直面挑战。
正确看待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持续向纵深拓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积蓄强大势能。“四大板块”优化发展,“五大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202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19.6%提高到21.3%,东部与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从2012年的1.87下降至1.66。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分化态势,比如,经济发展中的南北分化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内部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明显,经济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中日趋明显,部分地区经济活力不足等等。
科学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症结。大国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发展协调性,通常要受总体战略、产业布局、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制约我国区域发展的症结有三:一是政策体系支撑力度仍待加强。由于历史原因和整体发展的战略性需要,国家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布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较多,而对新型工业化、外向型特征突出、产业生态完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布局较少,造成区域间新兴产业与创新型经济发展机遇之间存在落差。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突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比重较低、创新人才偏少,导致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附加值高的企业较少,缺乏对当地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三是市场意识、创新动能、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向西向南开放区位优势等比较优势,但在发现市场机会、利用发展机遇、吸引创新人才以及招商引资环境等方面仍然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深刻把握区域发展落差与依托比较优势的协调重点。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落差与依托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目前,区域发展落差主要表现为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和对外开放观念的差别、经济发达程度和资本融通能力的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需要在充分培育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前提下,突出空间结构的协调重点。东部地区要有序释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独特功能,对外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战略制导作用,对内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部地区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方面更多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加大探索试验力度。西部地区要转变传统的“以城带乡”思路,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开展全域发展规划,构建城乡优势互补、公共服务优先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格局,让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受益,提升全面参与共同富裕的信心和能力。东北地区要立足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特别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等形成新质生产力,缩小与其他三大板块之间的地区发展差距。
全面形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应当着力解决思想僵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等问题。推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主动对标东部先进地区,特别是对比国家所确定的几大类特殊功能区、示范区、先行区排查短板,最大限度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应当通盘整合重点区域优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全面梳理分区域、分大类、分行业的发展优势、短板、瓶颈,基于资源、产业、金融、人才等重要发展要素,减少欠发达地区在营商环境、吸引投资和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的竞争劣势,尝试推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联合联动,推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跨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应当持续加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要素流动,形成配套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重点打破要素流动的障碍、避免出现无序竞争,加快消除劳动力和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应当因地制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正确处理资源禀赋优势、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分工协作中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一盘棋优势,着力形成中央顶层设计、地方主动推动、规划有序调整、市场自动调节的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大格局。应当加快推动面向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财力落差状况,进一步统筹和优化支出责任和财力保障,确保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均衡建设通畅顺达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公共服务方面,制定并完善对欠账较多地区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我国城市群承载人口的能力,促进农村迁移人口稳定落户城市工作顺利完成。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 王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