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举措确立为法律制度,再次重申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地位,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和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进一步释放了以“法治利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鲜明信号,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法治“定心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从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到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护航民营经济量质双升、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占企业总数92%以上;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贡献了65%的发明专利、75%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达九成以上。从产品创新到技术突破,从深耕国内市场到角逐国际舞台,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法治化营商环境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一些领域市场准入“一碗水端不平”,一些基层存在涉企执法不规范现象,个别地方招商引资“新官不理旧账”,“连环套”式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反映仍较强烈等。有民营企业家感慨,要优惠不如给机会,求保障不如靠法律。破除制约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愈益成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发力点。
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为契机,突出问题导向,依法推进中央决策部署落地,切实让民营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助力民营经济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以法治之力优化公平竞争环境
公平竞争制度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章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并单列“公平竞争”专章,足以表明其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法治护航。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在与中小企业促进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应法律法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基础上,制定与民营经济促进法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配套规则,并强化相关条款的具体细化、硬性刚性要求,不断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可操作性、可预期性,筑牢公平竞争法治基石。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落实法治政府与诚信政府要求,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制定涉及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并定期评估,严防公共资源交易中通过设置资质标准等隐性壁垒排除、限制民营经济组织参与招投标、政府采购等行为。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持续清理废除招商引资中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有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内容的政策措施,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支持民企进入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寓政府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法治为指引,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靠前一步、多想一层落实“两个给予”,以政府服务暖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坚持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登记流转制度,加强涉民企知识产权全链条快速协同保护维权服务,激励创新创造积极性。完善市场准入和企业退出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构建规范、协同、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助力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准入畅通、规则一致地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以法治之为解制约发展难题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章节回应民营企业现实关切,以难题破解卸下前行“包袱”,必将有力有效调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积极性。
用“硬约束”破解民营企业“要债难”。加大源头治理,从政府、国企带头做起,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加快实质性清欠,以健全财政预算和债务管理机制为重点严控新增欠账。强化实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健全解决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强化失信惩戒,对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职能调整及相关人员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以及合同未约定情况下以等待竣工批复、决算审计等为由拒付或拖欠的,严肃依法处理。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提高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强化公正执法,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优化“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检查”的扫码检查模式,发挥企业对监管部门执法活动的反向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异地行政执法协作制度及跨区域行政诉讼案件联合处置机制,强化执法监督纠错问责,根治“四乱”及各类趋利性执法。创新执法方式,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平衡执法刚性与柔性,对经济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利用数字化赋能破解监管无序、缺位越位等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必要干扰。
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同责同罪同罚。严格依法定程序审理涉民企案件,有效区分违法所得、涉案财物与合法财产,有效区分企业财产和企业家个人财产界限。强化诉调对接,依法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严防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完善涉企案件申诉、再审制度,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
以法治之举促民企规范经营
“打铁还需自身硬”。举凡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无不锚定诚信守法底线,讲正气、走正道。民营经济促进法单列“规范经营”专章对民营经济组织行为规范提出法律要求,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合规即是生存。民营企业大力推进合规建设,才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推进企业合规与生产、营销、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合规创造价值共识。推出经营者“入市第一课”,通过数字平台向企业宣传培训安全营商、信用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合规事项,助力系好合规经营“第一颗纽扣”。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纽带桥梁作用,将合规要求纳入商(协)会自律公约,借助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合规体检及解决方案,促进形成行业自律与法律规则协同效应。
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才能提升信誉、增加效益、行稳致远。推动民营企业将法治精神融入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财务审计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惩戒和警示制度,积极开展防范和治理内部腐败及职务违法犯罪,打造法治民企、信用民企、清廉民企。持续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走深走实,探索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机制,分层分类、分细分级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者及员工行为,提升项目决策、监督管理、风险防范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依法护航民企发展,既要筑牢产权“保护网”,又要铺设服务“快车道”。加强普法宣传和“送法律进企业”,通过以案释法等形式,增强企业合规、廉洁、诚信意识。推进“法治体检”常态化,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的民企法律风险自测平台,通过数智赋能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能力。深化“万所联万会”机制,加强非公维权服务平台和机制建设,推进商会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联动,拓宽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法律服务可及性实效性,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前端。
法治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作为我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出台,确保民营经济组织和各类经济组织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场机会和发展权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必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民企发展信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动力、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谢茹系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