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初夏的八闽大地,一幅红红火火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徐徐铺展。当下,福建全省持续推进“3212”工程,充分发挥金融等要素作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
“如何让金融‘活水’持续精准滴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当下福建推进‘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近日,福建省政协围绕“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召开年度首场专题协商会,上百名与会人员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寻共识、献良策。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扎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效。省政协调研组聚焦于此,今年以来先后赶赴5个地市14个县(区)和浙江、四川等省份开展实地调研,走访16家金融机构、27家农业企业,召开19场座谈交流,发放调查问卷2609份,覆盖全省61个县(市、区)的农业经营主体,并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上百页相关调研报告材料。
“要着力深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完善风险缓释措施,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着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盘活数据资源和农村要素的价值。”当天会上,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率先代表课题组作主题发言,针对全省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3大方面9大建议。
金融是一池活水,解决好“钱能流进来”,是金融助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首要问题。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福建农户贷款余额为8478.38亿元,同比增长7.5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5个百分点。可以说,金融这池“活水”已在全省具备了一定规模。
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会常委杨昇建议,要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特别是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配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整合好“财政﹢金融﹢科技﹢征信”资源,让钱能源源不断“流进来”。
在不少省政协委员看来,尽管全省已有“福建省乡村振兴贷”、“金服云”、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但是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风险缓释措施,依然是制约金融机构向农业经营主体放贷的主要障碍。
“着力产品供给,深化信用建设是解决好‘钱能贷出去’的重点。”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副主任黄海认为,要在现有农村数字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统一的农村金融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牵头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以统一标准协同推进各地“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有效助力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为解决好“钱能收回来”的问题,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局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副局长石全秀提出,要加快完善“风险防控立体化”机制,建立“灾前预警—灾中处置—灾后补偿”全链条风控体系,银行触发“贷款展期”“利息减免”等应急响应机制,引导企业购买保险,形成“风险分散闭环”。
省政协委员、福建海峡花卉产业园董事长郑泽新对此深表赞同,“还可以加快构建‘融资担保﹢农业保险﹢风险补偿资金池’三位一体的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风险缓释机制。”
“省直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要把政治站位体现在务实有效抓协商落实上,结合深化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强化财政、金融、农业产业政策协同,‘一链一策’推进金融资源扩面增效、精准滴灌,完善风险缓释措施,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资产变资金’,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支持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永礼现场高度评价本次专题协商成效,要求有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落实。
省政协主席滕佳材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健全金融支持政策,紧扣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围绕龙头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要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机构赋能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升级,破解农业设施“确权难、抵押难”痛点,激活“沉睡资产”融资潜力。要进一步完善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品扩面,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产业有保障、财政补贴有效率、保险机构可持续、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多赢格局。(记者 王惠兵 通讯员 潘景洲)